发布日期:2020-08-10来自:麓小沁
没有哪个正常的孩子是天生讨厌学习的,否则他们学不会走路、学不会吃饭、学不会说话。
每个孩子天生就充满了求知欲和对世界的探索,只是后天遭到了“人为”的阉割。
你能想象一个13岁的女生厌学、早恋、并经常拿美工刀在自己身上划很多口子,甚至和网友私奔吗?
女孩坐在咨询室里沉默寡言、精神恍惚的样子,让人不由得好奇,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事情,让一个本来应该活泼开朗的女生变成了这样?
答案是学习。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方法都试过了,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说起孩子的现状泣不成声,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甚至有一次情绪崩溃,她直接把孩子推到窗边说:“要不我们一起跳下去,都别活了。”
这也是我们社会的教育里一大奇观:一个孩子,只要成绩好,那么他身上的任何问题都不成问题;如果成绩不好,那么没有问题我也要给你制造点问题。
当我们指责一个孩子厌学、沉迷网络、早恋的时候,其实更大的问题,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背后的家长和老师。
在咨询几次过后,发现这个女生其实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对画画很感兴趣,但因为跟学校的课程无关,所以被家长遏制了。她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已经完全丧失了“学习”的驱动力和自信心。
02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抱怨,“我家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只用学习就行了,这么好的条件他们为什么都不珍惜?”
对他们来说,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渥的学习条件,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但只做一件事都还做不好,是家长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
就像赌徒把所有钱都押在同一个地方,*好却换来满盘皆输的结局。
我有个朋友是数学老师,他孩子的数学作业平时都由他亲自辅导,但令他郁闷的是,明明他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孩子的数学成绩却一塌糊涂。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数学从来都是考**,而且父母都不怎么管我,更不会教我,我这孩子怎么手把手都教不会?”
其实正是因为管得太多太细了,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因为家长没有意识到,如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已经使学习本来有的乐趣被稀释掉了,原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变成了为父母做的事,父母强行外包了孩子的自我功能,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也破坏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
03
家长盯着孩子学习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更像坐牢,哪怕这牢房有吃有喝条件很好,但毫无自由可言。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于空间和自由的要求更为显著,如果父母还不放手,孩子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就会跟父母对着干,这种“权力斗争”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激烈反应,而无心向学。
自由是一个孩子成长所必需的空间,密不透风的爱,让人窒息。我遇见过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学习,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他们也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私人的空间,写日记给你翻出来,谈恋爱给你揪出来。孩子房门的钥匙常年是插着的,随时可以进出。而这些行为会损伤一个孩子对世界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04
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全部归结于父母,不得不说,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教育系统的。
学校是一个集体,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不均衡,有些能力发展得慢的孩子就此被贴上“笨”的标签,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校也没法照顾每个孩子兴趣爱好的不同,在统一的学习内容上,表现不好的孩子会受到打压,兴趣爱好也被打上不务正业的标签,打击了一些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初心君从小数学就不好,加之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老师脾气都非常暴躁,每次考试考砸了都要惨遭“打手心”、“罚站”、“语言暴力”等攻击。
“你是猪脑子吗?”
“你真是笨死了!”
数学老师传递给我的所有信息都是:你不行,你不行,你不行!我就真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从此数学再没有及格过,并在每一次面对跟数学有关的事情上,都会下意识逃避。
直到大学时看到一本书叫《数学简史》,里面讲了数学的发展历史,没想到原来连音乐都跟数学有关,许多数学家包括欧几里得和托勒密,都写过关于音乐方面的著作,还制定过音阶。数字不再是枯燥的加减乘除,更是一种有趣的思维方式,我才慢慢发现数学原来这么有趣,如果小时候有老师给我讲这些,我想我对数学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排斥感。
05
学校是一个充满竞争关系的地方,考试名次、成绩比较,很容易削弱孩子的自我,丧失自信。
在面对教育体制的权威,家长们也是身不由己,谁都不希望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更加重了孩子学习上的焦虑。但本质上,除了家长自己,没有人那么在乎你的孩子,所以当孩子面对学习问题的时候,你如何看待他,就变成了他的头等大事。
当学习这个支持系统出现问题时,如果连家庭的支持系统都选择和学校一起打压他,那么对孩子而言,这个世界就没人支持他了,只会让他变得更加消极、厌学,甚至厌世。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面对这个陌生巨大的世界,身后却是白茫茫一片,能不害怕退缩吗?
而且每个人都是有自信、自尊需求的,如果孩子无法从学习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时,那他们就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比如早恋、网游、动漫、电视等等,转向一切可能给他关心、爱、尊重、成就感的地方。
他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我补偿。这是孩子在挣扎,他还想要这些美好的东西。
所以当家长斥责孩子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的时候,是在把他们*后一点美好的东西都给剥夺走,孩子心理的愤怒无处发泄,只好通过伤害自我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不然他不得憋死。
06
很多人说,我的孩子特殊,就得打就得骂就得强制。因为他是如此难以管教,如果我纵容他,他就无法无天了。
这种“我的孩子很特殊”的想法,真的是太自恋了。好像在说,我的孩子如此特殊,只有我能管教。
过分强调孩子的个性,会让我们忽视了孩子之间的共性。我们首先要考虑孩子作为人类的一员,他们共同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这些基本需求包括,一个孩子成长想得到的关爱、尊重、支持、信任、自由。你都给他了吗?
来咨询室的女生成绩不好,但她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但对于她的家长来说,仿佛就是犯了天大的错误,限制她的自由、打压、批评……没有问题也要制造点问题,*后彻底摧毁了女生的自信自尊,只能从网上向陌生人寻求安慰,这岂不是更加危险?
07
朋友倩倩的儿子成绩一直不好,但她一点不着急,哪怕儿子中考只上了个三批次的高中,也带他去了梦寐以求的迪斯尼乐园玩。
我说要是一般家长可能早就送补习班,想各种方法帮他提升成绩。倩倩不以为意,因为她当年成绩也不好,但是她父母一直很信任她,从没有因为成绩嫌弃过她。
“我爸妈让我知道,孩子的未来与成绩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我们怎么对他影响更大。“
确实,倩倩有一张没有被人欺负过的脸,非常爽朗乐观。虽然读书的时候是个学渣,但她父母不仅没有怪她,甚至想办法帮她逃脱老师的责罚。倩倩的父母很好地保护了她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让她既不自卑也不怯弱。
当年倩倩高考落榜,上了两年班,然后发现还是多点文化比较好,就开始重新回学校读书,很奇怪,她感觉好像一下开窍了,知道怎么学习了。于是一路考大学考研,求职升迁,打怪升级。
一对懂爱的家长,培养了一个会爱的女儿,而这个女儿又用这种方式培养了自己的儿子。真是个温暖的链条。
人这一生重要的事,可不止学习成绩一件。很多事急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时区。
对于孩子,父母*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孩子形成“我是可爱的”“我是值得爱的”这种信念,这会成为孩子一生自尊自信的来源。当他以后想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他不会**时间想起的是“我不行”。
08
北大教授郑也夫说过一句很具有教育意义的话,“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感到厌恶,对新的事物不感兴趣,也就意味着他整个人是消极的状态,心灵也就不健康,甚至亮红灯危及到身体健康。
那么怎么才不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动力?
是爱、自由,关注学习过程,不仅仅只关注学习结果(成绩)。
1、信任孩子。我们所有人都是因为被爱、被接纳、被信任而变得更好的,那些对孩子疑神疑鬼的家长,一般是因为自己内心没有学习动力(有多少家长离校后,还在继续看书、学习成长?),所以他们把自己的不想学投射给了孩子。
2、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每个人都有价值感的需求,应该想办法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在其中有能力去解决事情。
3、别在孩子面前逞能。家长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装怂,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了不起。
4、让孩子学会承担。孩子应该参与进家务责任的承担中,比如洗碗拖地, 参与劳动,因为成长是从承担责任开始的。
5、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允许他拥有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只要是健康合法的,而不是随意抹杀他的选择。
一个人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如果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的,敌意或诱惑的回应中,将会引起他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因为他的内驱力的很大部分被压抑了,而这部分无法参与他心灵的发展。
让孩子明白,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不论如何,父母都不控制他,不评判他,支持他自己做出的决定。这样的孩子是一直被接纳被看见的,他是可以活出自己人生的,父母根本无需担心他的未来。
CONTACT US
重庆公司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时代天街D馆时代汇12栋6层
江西公司地址:赣州市经济开发区金玲科技园一期18栋3F-15A
个体咨询:023 60849499 EAP服务:4006008985
个体咨询:186 02381782 EAP服务:17338663245
个体咨询微信:cqluqin
Q Q:77675372
邮编:400042
邮箱:luqin0@dingtalk.com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